《青杨树》是张维明老师的第二部散文集,共4辑54篇文章17万字,多是对家乡物事的怀思与感念。捧读赠书,心潮起伏,击节赞叹之余,也产生了一些想法。
一
散文重在抒情,真情实感是文章展开的主要行动元。散文写作的题材很广泛,大到关系国泰民安的根本问题,小至山野的土石崖岭花草树木,都可入文,但唯有作者亲眼所见亲身体验过的事物,写起来才会自由顺畅,情感饱满,感人肺腑。
《青杨树》展现的蒲公英、荠菜、马宝、香瓜、棠梨、桑椹、知了龟等野味,作者小时候都无数次品尝过,至今想来依然回味无穷;书里描绘的摇灯笼花、打囤、打悠千、打藁荐等民间手艺,也是作者童年少年时期耳闻目睹且多数亲自实践过,故而,凝聚着浓烈的真性情,或喜或悲或乐或忧,都是从内心里汩汩流淌出来的,绝无矫揉做作无病呻吟之嫌。
反观时下的散文创作,缺乏的正是这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抒发,写亲情论母爱,必得纯洁高尚,不染尘埃;谈事物发感想,必须面面俱到,不留瑕疵。如此刻意为之的“情感”,再配上精心选择的美词佳句,疑似一坛坛“鸡汤文”,美则美矣,但缺乏了真,也就失去了散文的灵*,不仅叫人生厌,也败坏了祖国的语言文字,应该引起写作者的警惕。
二
关于散文创作,周国平有段话很精彩:“散文最讲究味。一个人写散文,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种人生滋味,想把它说出来。散文无论叙事、抒情、议论,或记游、写景、咏物,目的都是说出这个味来。说不出一个味,就不配叫散文。”
《青杨树》是什么味?我反复咂摸,认为是浓烈乡土味、浓厚文化味。正是作者经历繁华之后,恍然悟出“自己出生、生长的那片土地,才是今生的根脉所系,才是今世的归宿。”他想起了“小时候背着筐篮,在已经收获过的山野间拾麦穗、拦花生、捡豆粒、摘酸枣……”等种种滋味,他要表达出来,这才有了《山东三宝》《地瓜》《狗杠子鱼》《麦秸草垫》等一系列作品,才有了这部书。
周国平还说过:“要写好散文,不能光靠精神涵养,文字上的功夫也是缺不了的。”《青杨树》所收文章多数都不长,但用词用字都很恰切,显示了作者较高的文学素养。他的《夏日蝉歌》用精准的文字把“哨前”“节了”“无用哇”的不同叫声惟妙惟肖展示给读者,并征引法布尔的论述和郭沫若《鸣蝉》一诗,赞美“蝉真是宇宙生命中的乐天派”,感叹蝉歌引发的人生共鸣。这样不着痕迹,水到渠成,非文章妙手岂能做到?
我读过县域内不少作者的散文,味道淳厚、别具一格且让人眼前一亮的太少了。立志写好散文者不妨读读张维明老师这部书,学习他谋篇布局、驾驭文字的匠心。
三
余秋雨在《中国文脉》中说:“散文什么都可以写,但最高境界一定与历史有关。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太像散文了,不能不使真正的散文家怦然心动。”
《青杨树》中的不少篇什契合余秋雨的这个标准,第4辑“骈邑燕谈”中的6篇文章,作者曾嘱咐我可以不看,但偏偏是涉及历史考证与探微的这组文章,让我读得酣畅淋漓,大呼过瘾。历史不仅仅存在于宏大叙事中,更体现在身边这些虽微小但颇耐琢磨的一个个事件中,以讹传讹的燕子岭和断流复流的老龙湾,不是更能警醒妄自尊大的世人吗?
严格地说起来,《青杨树》就是在写历史。除了“骈邑燕谈”外,都是对曾经生活的记忆,作为书名的万字长文被评论家赵月斌称为“一部浓缩的村庄风物志,它以青杨树为纲,串连起一个小村数十年的风物变迁,同时也反映了时俗之变人心之变”。还有那篇《铁墙》,折射出年大炼钢铁、“大协作”、吃食堂的历史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《青杨树》是一本厚重的书。
再来看看自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散文,多数浮皮潦草,就事论事,甚至多有流水账,鲜有能够关涉历史,给人深刻启迪的篇章。这也是写作者应当注意并需要改进的地方。
(《青杨树》,团结出版社年8月第1版,定价:30元)
——写于年2月10日(正月初六)
作者:马玉顺,山东省临朐县第一中学正高级教师。
马玉顺
支持原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