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宝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白尚礼天水西北牧羊人外一章 [复制链接]

1#
西府文学,不能忘却的摇篮总第期总第期白尚礼(天水)《西北牧羊人》《风雨中的蝴蝶》

西北牧羊人

作者:白尚礼

在此之前,我所见过的绵羊都属于这一类。白而泛*的屁股上挂满了排泄物,小而微卷的尾巴,轻而矫健的四蹄,温驯尔雅,和蔼可亲,一副实实在在的耄耋老人相。

在中国西部*河上游的渭水流域,靠近长江中上游一带的地区,如果你有幸路过大西北的某个村洼角落,无论是在花团锦簇水草丰润的雷雨季节,还是在草木干枯山峦皑皑的冰天雪地,总可以看到几位身披破皮袄、头裹白手巾的老人,胳膊肘下夹着一根鞭子,赶着一群大大小小的羊放牧,悠闲自得,惬意盎然。

大西北的羊是可爱的,对于它们,在我很早的记忆里,就有着一种忘年交般的特殊感情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,羊在每个村庄就如同猪狗一样平常,几乎家家都有,家家都养。依稀记得,那时的羊大抵都是白绵羊,往往是合群挤在一起,浑身裹着厚而泛*的羊毛,既肥又脏,老远就对着人“咩咩咩…咩咩咩…”地撒欢,使得一贯宁静安详的村庄,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活力。

听村里的老人讲,早在农业合作社时期,方圆百里的邻近村庄,人们养着好几种羊,既有山羊又有绵羊,毛色也有白有黑。后来,可能是缘于生存环境的制约,抑或是人们的养殖爱好决定,更或者是为了适应西北农村独特的生活方式吧。我在农村生活的十几年里,从没有见过黑颜色的羊,品种也单一到只剩绵羊。因此,在我直观浅显的大脑意识里,只要是羊,它就都成了白绵羊了。

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,农村越来越多的富裕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,农民人养的牲畜多了,需要占用很多的劳力,远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容易,这是精明人的理解。况且羊一直栓在圈里,总归是要有人拉出去放的,如今全国都在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程,大力提倡农村舍饲圈养,严禁牲畜上山放养。西北牧羊人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,只要把羊往山坡上一赶,随意让它溜达和叫唤,自己只需找个暖和的地旮旯一躺,到了傍晚再扬起鞭子赶回圈,既节约了饲料,又让羊长得膘肥体壮。“牧羊人”——越来越成为一个时代的代名词,永远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。

说到放牧,旧中国的大西北地区,人们的生活条件确实贫困。农民人除了一些刨根抠地的庄稼外,没有其它额外的经济收入,大量闲置富裕的劳动力,只能靠放牧来添补家用。西部广大农村地方,由于地域、环境、条件的诸多限制,放羊投资少、风险低、效益好,自然而然便成了首选的“脱贫产业”。

长期以来,受媒体报刊的负面影响,全国人对西北牧羊人的印象,更确切地说是对西部地区的印象,一提及起来,首先想到的便是窑洞,是荒凉,是风沙等。其次便是*土高坡上飘荡的“信天游”小调,头扎“鸽子悬崖”的羊肚子白手巾,两面通穿的破皮袄,腰间紧勒的草绳子,干瘦黝黑的脸颊,高高突起的颧骨,深陷眯缝的双眼,布满皱纹的额头,掉光门牙的嘴巴,花白的山羊胡子。再或者就是,乐呵呵的笑着合不拢嘴的饱经沧桑的老人,胳膊肘里夹着一根破羊鞭,身后跟着几只低着头一个劲啃干草的羊。总归一个“穷”字,便是他们骨子里对西北牧羊人的理解和认识。

这也不能怪他们,毕竟这些人祖祖辈辈呆在大都市,生活在美丽浮华的霓虹灯里,疲惫在自己精心创造的生活圈里,享受着富裕物质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欲望,却缺乏对社会一知半解的认识,缺少与大自然沟通交流的机会,以及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和天性,与大地朝夕相处的融洽与和谐。

如今说到放牧,人们的思想认识可大大转变了。更恰当地说,随着改革开放的长足发展,西部地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西北牧羊人,如今已成为*土地上最为动人的一支旋律。西北牧羊人,一个响亮的名字,在经济社会的浪潮里,早已与祖国的大好山河融为一体,永远成为一个时代的美丽音符。

美丽的西部,蓝蓝的天空,洁白的羊群,我们深深眷恋和热爱的故乡,那片老祖先曾经洒下辛勤汗水和热泪的地方,那片到处飘着泥土和槐花香的热土。一声声淳朴的乡音,一片片耕种的土地,一个个诚挚的希望,时刻点缀着大地田野的脉络,摇曳着岁月绿色的希望,给*土地上朴实憨厚的父老乡亲,谱奏着一曲曲亘古不变的热恋之歌。

风雨中的蝴蝶

作者:白尚礼

前年夏天,我去一个朋友家玩,当时正逢农忙季节,各家各户都在抢着收麦子,她家也是如此。因此,从早到晚我也跟着一起割麦、收麦,不敢有半点客人的“架子”。

每天顶着*辣的太阳紧张地劳动,不到一个星期,我就累得腰酸背痛,疲惫不堪,浑身没有了一点力气,特别是两条大腿,硬梆梆的,更是酸痛得厉害。好不容易抢割完麦子,接下来便是往打麦场里拉麦,拉麦这活和割麦一样急,虽说伏里的天气每天都很*,很炎热,但也像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,于是农民人在夏收时便顾不得休息,急急地割完,又急急地运到打麦场,待到颗粒全部归仓,才长长地松一口气。

朋友的家里也是一样,刚刚割完麦子,虽然全家人累得都不成样子,第二天一大早,照样还得赶着运麦子。幸好她家有一辆农用三轮车,这样倒也省了不少的气力,起码说来回不用花太多的时间。收割总共算到第七天的时候,她家的麦子除了山坡上的一小块外,基本都已运到了打麦场里。早上稍稍休息准备了半天,午后,还没等高温开始回落,我们便开着三轮车出发了。一路上,热浪闷得让人有点窒息,幸亏树荫处偶尔带来丝丝凉意,而不至于燥得让我们感到发疯。

山上山下不到二里的路程,天气却截然不同。车快到半山腰的时候,便感到有股强风使劲地把我往车下掀,到了山顶更是吹得人喘不过气来。我们赶紧往车上装麦子,想着快点下山。这时,我看到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,躲在一个小麦垛的角落,紧紧抱着一簇麦茬杆,迎着大风一起一落地扇着翅膀。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看的蝴蝶,就放下手里抱着的麦子,凑过身子欣赏这只美丽的小精灵。它也好像明白我在看它,羞涩地拍打着翅膀,吃力地挣扎着身子。然而风太大了,没拍几下,它便停了下来,再次抱紧麦秆,一动不动。风越刮越大,而它也越抱越紧。

为了赶时间,我直起身子继续往车上装麦捆。我想在这么大的风中,它如此幼小的生命到底能支撑多久呢?生命对它来说是短暂的,而它时刻又要遭遇各种生存的挑战,要接受大自然随时的袭击。每个生命都是可贵的,而可贵的生命对于这只瘦弱的蝴蝶来说,又该预示着什么呢?是一种死亡的威胁,还是破茧化蝶后的磨砺?是一种生存的考验,还是一种胆识的较量呢?我不敢再往下想,我隐隐感到内心有一种可怕,这种可怕不单单来自对这个小生命的担心,更是来自对自身生存的本能反应。

麦子终于装上了车,要下山了,我踌躇着又回过身去,想最后看一眼那只弱不禁风的小生命。正如我担心的那样,当我再次转过身的时候,它已经被风吹得无影无踪,也许……我再不敢往下想,我怕自己会心痛得厉害,更怕晚上想起来会彻底失眠。因为山路难走,车子在凹凸不平的山道上慢慢颠簸着前进。风越刮越大,看样子将有一场大暴雨即将来临。一路上,我又零零碎碎看到许多被风吹落的蝴蝶,它们有的抱立在蒿草丛中一动不动,有的伤了翅膀趴在地埂角落无助地挣扎,有的干脆斜躺着身子不动弹,几只小爪子颤微微地来回伸展,借此说明它的生命尚未终结。看到眼前的凄惨景象,我的心口越发闷得慌,也隐隐约约莫名地疼痛起来。无奈间,我只好加快了下山的脚步。

半夜时分,风刮得越发厉害,一会儿时间,便听到窗外雨声啪啪地响个不停。透过窗帘划入房间的闪电,吓得我难以入睡,满耳只听到强有力的雷鸣声和越下越大的雨声。我半闭着眼睛,无奈地听着窗外雨打瓦片的声音,脑海里不由地想起了那些残翅断臂、无助挣扎的小精灵们。在如此大的风雨中,不知这些成千上万的小生命,它们到底能支撑多久呢?我突然对生命感到一种格外的茫然和害怕,是否我的一生也要像那些蝴蝶一样,必须时刻禁得起各种风雨的考验。特别是在挫折和失败面前,更亦如此。

雨下了整整一夜,午后,天放晴了,太阳也恢复了往日的样子,毫不客气地炙烤着大地,隐隐约约一股泥土的清新扑鼻而来,空气也甜蜜了许多。乡间的小路还没有彻底干透,因为还不能急于下地干活,这样也倒好,起码借此可以休息一阵子。农民人有句实在话:农忙季节,除非老天爷放假,他们才可略微松一口气,除此之外,想休息都静不下心来哩。这也是心里话,三伏天里,辛勤劳作了一年,终于等到收获的季节,太阳再*辣,也要虎嘴里抢粮,这点道理庄稼人心里都明白,因此也都不敢有半点马虎。门前的小路上开始有三三两两的人凑在一起闲聊,我呆在屋里闷得慌,便约朋友出去转一圈,呼吸点新鲜空气,顺便也看一看她们家乡的全貌。

一路上,憋了一整夜的蝈蝈又叫个不停。我俩边走边聊,突然,我发现在路旁的一堆野棉花丛里,有个白点子在晃动,一下,又一下,时隐时现的,让人捉摸不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,在好奇心的驱动下,我俩凑了过去看个究竟。咦!这不是我昨天刚看到的那种漂亮的蝴蝶吗?看样子它的翅膀被损坏了一小半,无论它多么用力地挣扎,照样还是飞不起来,一时我感到既意外又着急。我用手把它托到了路中央,迎着太阳光,它又蠢蠢欲动地扇起仅剩的半截翅膀,试图冲向蓝天。但是好多次它都失败了,对于它来说,翅膀就是它的唯一,没有了完美的翅膀,它的生命也就少了许多的色彩。我不忍心看着它痛苦地挣扎,心如刀绞般难受,又帮不上忙站在那里干着急,昨晚它刚刚勇敢地躲过了风雨的袭击,却始终不能够摆脱命运最终的捉弄,难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“命”吗?想着想着,我便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……

它一直不停地在原地扇着翅膀,五分钟过去了,十分钟过去了……就这样过了半刻钟,它竟然奇迹般地能够跌跌撞撞地飞了起来。虽然每次飞得还并不是很高,而且瞬间又跌落了下来,但是我把希望还是寄于这只最勇敢的蝴蝶。随着它一起一落地坚持着,它也在空中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,渐渐地,最美最靓的这个花点子,也离我俩越来越远……我和朋友目送着它,离我俩的视线越来越模糊,才感到时间已经过去了很大一截。在回家的路上,我激动的心情久久无法得到平息。

生命赋予一个小生灵如此顽强的生存欲望,而人的生存本能又何尝不是这样。纯朴、善良、厚道的农民人,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,忙忙碌碌的一辈子,不知要经历多少严寒酷暑的考验,最终也以这只蝴蝶般的精神,与命运做着最大限度的抗挣。他们,才是这块*土地上最为可敬的人,他们不仅仅在创造着财富,同时也在创造着一种精神。也许他们一生的劳动成果,并不能与现代化的任何一件科技成果相提并论,但是,他们祖祖辈辈在这块*土地上与大自然相依相存的勇气和执着,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、去领悟。

其实,他们才是风雨中,最美最靓的蝴蝶。

 作者简介 白尚礼,70末生,甘肃天水人。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,等等。数报刊专、兼职编辑。作品散见百余种报刊。有作品被数十种期刊收编、选载。曾获文学奖项若干多次。著有散文集《岁月无声》、《泥土的声音》和文史集《铁堂峡》等。往期精彩回顾总编联系

白尚礼(天水)《生命的喟叹》

白尚礼(天水)《大地玉米》白尚礼《一条母亲河》《南山南》白尚礼《走过你的胡同》《雪花恋》白尚礼《开往春天的绿皮火车》《槐花飘香》白尚礼《春暖花开》《柿子熟了》白尚礼(天水)《心灵的念珠》《一轮明月心如水》白尚礼《远去的乡情》白尚礼(天水)《飘落乡村的雪》《泥土的味道》白尚礼《乡村的夜晚》《村庄的样子》白尚礼《散落乡间的炊烟》白尚礼(天水)《望故乡》《佛在微笑》《审视》白尚礼《古巷玉兰花开》白尚礼组诗《故乡、故乡》白尚礼‖乡村的玉米执行编辑及编委会本期编辑:西府鲁翔

执行编辑:

西府鲁翔:

qq.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