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宝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吴三桂造反条件比朱棣更好,失败是因为死得 [复制链接]

1#

现代学者普遍认为,康熙帝开始的强行撤藩其实是相当冲动的,和朱允炆当年差不多,同样的性子急,而吴三桂的基础条件却比当年的朱棣朱四叔好多了,不过结局却不一样,原因何在?

第一:队友不给力,大家心不齐,如何能成事?

康熙一个19岁的小皇帝力排众议,决定撤藩,满朝文武也就纳兰明珠等少数几个人赞同,《清史稿》记载,「上谕廷臣以前议撤藩,惟明珠等能称旨」,最后收益最大的当然也是词人纳兰性德的老爹,纳兰明珠,这家伙就被提拔到武英殿大学士,兼吏部尚书,仅次于索额图的朝堂二把手。

虽然大家*见不一,但是战争一开始,整个朝廷顿时就是上下一心,齐心合力地帮着皇帝把事情做好,大学士图海甚至重新上马,去阻击蒙古人的南下骚扰,又亲自带兵,平复了陕西王辅臣的叛乱,而索额图则是「料理*书,调度将帅,皆中肯要」。

《诗经》里有句话,叫作“兄弟阋于墙,外御其侮”,兄弟俩关起门来如何吵,是自己的事儿,但是有外敌的时候,一致对外。

反观吴三桂的队友都是属猪的,广东的尚可喜和尚之信这父子俩,广西的孙延龄,甚至陕西的王辅臣,这些人全都是首鼠两端,犹豫不决之辈,而耿精忠和台湾的郑经更是可笑,两人在开始的时候,关上门来一顿好酒好肉,称兄道弟的地商量了很长时间,计划得好好的,结果呢?一起兵,他俩自个儿先打起来了,让人怀疑是不是喝多了。

第二点:名不正言不顺,名声太臭。明朝第一大叛徒,说要“反清复明”谁信?

无论士绅权贵还是平民百姓,吴三桂的名声都不太好,给明朝镇守辽东时就是个逃跑将*。年,洪承畴督师松山大战的时候,吴三桂是参战的八大镇之一,手里握有两万训练有素的精锐辽兵。洪承畴在粮道被断,布置死战突围的时候,被倚为独当一面的吴三桂眼见大势已去,置其口口声声称为恩师的督师大帅洪承畴于不顾,不战而逃。

崇祯十七年,李自成的农民*以摧枯拉朽之势,兵锋直指北京,最后时刻,崇祯下诏各地兵马进京勤王。吴三桂在应召之列,还有一道崇祯手敕吴三桂晋封平西伯的诏书。三十三岁晋升平西伯,这是吴三桂仕途上的一个重大突破。按理来说,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了,救兵如救火他应该带领精锐星夜疾驰,地进京勤王才对。可是吴三桂的做法却是磨磨蹭蹭。心里算盘折等其他勤王部队先和农民*拼杀,最后自己去收拾残局,及方面分享勤王之功,又能保存自己的实力。崇祯心急如焚,却是鞭长莫及无可奈何。最终勤王未成,李自成已经攻下北京。

如果吴三桂联合清兵合击农民*还能说的过去的话,那么他后来主动出兵擒杀永历就坐实了“汉奸”之名

顺治十七年,云贵大规模战争结束以后,吴三桂主动上奏,出兵缅甸,擒杀永历,以绝人望。他尽起手下兵马加上民夫杂役共计十万之众,进兵缅甸。大兵压境之下,缅王迫于压力,不得不骗送永历至吴三桂*中。永历好歹是先朝血脉,可惜穷途末路,最终被吴三桂绞死。永历太子临死前的那一句怒骂:黠贼,我朝何负于你,我父子何负于你,乃至此耶?

明朝皇室都被你赶尽杀绝了,你吴三桂现在又要“反清复明”,复的哪门子“明”当时很多人骂他在明朝,亡明朝;事清朝,叛清朝。是为两朝乱臣贼子。以至于他没有足够的威望统御各方势力,很多人表面上说听你老吴的,但私下里各行其是,足以让清朝分而歼之。

第三点:要成为造反派,就要有那种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勇气和大局观,而吴三桂却不是这样想的。

在造反之初,势如破竹的他在打下了湖南湖北四川大部分地区,把战线推到长江边上之后,下了一道命令,所有部队停止前进。他要和康熙讲和,希望能划江而治。为了表达诚意,他还把他的老朋友,西藏的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请了出来,去北京当说客。

我们现在也不知道,吴三桂究竟是基于何种原因作出了这个决定,但这个决定断送了他的北上之路。

因为吴三桂在湖南徘徊不前,康熙很从容地平定了北方的王辅臣和蒙古察哈尔部,又因为靖南王耿精忠和台湾的明郑打成一团,清*顺势南下,顺利地拿下了耿精忠,以及后来造反的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。

在吴三桂求和的三年之后,年,这老小子终于清醒了,睁开眼睛仔细一看,才发现全国造反派就剩下自己这一支了,而且不幸的是,他的那个儿子吴应熊,以及吴应熊和建宁公主给他生的孙子吴世霖,也都在前年被康熙给绞死了。

第四点:寿命不够用,战斗到关键时刻掉线了。

据《起居注》记录,康熙20年12月,康熙这样评价三藩事变:

“八年之间,兵疲民困,幸上天眷佑,祖宗福庇,逆贼遂尔荡平,倘复再延数年,将若之何?“

--------意思是:不是上天保佑,吴三桂在关键时刻去世,他康麻子根本不知怎么办,

将三藩之平,完全托于天意和祖宗。

永兴之战,是吴三桂终篇之作。这一仗,吴*已经摧毁了大批八旗有生力量,可惜在围歼八旗以竟全功的最后时刻,吴三桂去世。

康熙做出这样的感慨:

“吴三桂兵围永兴城破在旦夕,吴三桂一死,其兵皆退,此亦天意也!”

----《康熙起居注》康熙45年11月

康熙将他人生中最经典的功业:平三藩,竟完全托归于上天之意,而非人力可为,反衬了他的斤两成色。

公元年,清朝已平定西北,将尽全力对付吴三桂,清廷命令穆占为“征南将*”统帅大批满、蒙八旗精华部队,配属汉*八旗和少量绿营兵,实行战略大迂回,从江西、广东方向进占湖南边镇郴州,威胁衡阳后背,这就是历史上一直默默无闻的永兴县,突然成为举国瞩目的焦点:因为,永兴是清*从郴州挺进周京衡阳的基地,聚集的满蒙大*,荟萃着全国的八旗主力精华,是天下最大的一支战略级兵团,康熙的看家镇国之物。顺治、雍正等皇帝都曾一再指出

“满洲甲兵,系国家根本”、“八旗满洲,乃我朝之根本”

对吴三桂来说,永兴简直是“保卫莫斯科”的门户。康熙17年()6月,称帝才三个月的吴三桂,调动大将胡国柱、马宝,集中了2万兵力,向麇集在永兴的满蒙八旗猛攻。

不论在战略上,还是人数上,清朝都占据着明显优势。然而,当决战大幕拉开之后,战局竟演变成一边倒的屠杀,在胡国柱、马宝的统率下,吴兵锐不可当,*锋如摧枯拉朽。不论正面拼杀,还是对部队的运用、突破点的判断,都压倒满洲兵,一鼓将永兴城外满清大*的多座营垒全部扫平,满洲、蒙古八旗一败涂地。

满洲正白旗都统宜理布(从一品)、满洲正蓝旗护*统领哈克山(正二品)均被当阵打死。二人以下,大批满蒙武官被团灭,死了一堆的满洲“师长”、“旅长”、“团长”。总之,仅见于童屹立从《八旗通志》中摘录出来的阵亡满、蒙将官,就有41人,其中满洲占36人之多,这不保证是否有漏记的情况。

如此压倒性的胜利,震惊天下,满洲主力旗兵眼看要被打光了,以至吴兵乘胜进攻永兴时,驻在不远处的茶陵的简亲王喇布、就在永兴边上的郴州的征南总司令穆占,都吓得丧胆落魄,眼睁睁看着吴*围攻永兴,无人敢上。清*残部在前锋统领硕岱率领下据城挣扎,城墙被吴兵大炮轰塌多次,清兵冒死随塌随堵。但依然难挡势盛的吴兵。一旦永兴被吴兵攻破,意味着满清在天下最大的一支八旗力量将被团灭,清廷将失去以满洲兵为核心的力量与汉人*头争衡的本钱。

八旗兵战力和意志实际已被打垮,只要吴*再加一把力攻克永兴,双方的力量对比将彻底逆转。

据满人贵族《啸亭杂录》的记载,八旗兵的血库在在三藩之役中被放干了,“效死疆场,丁口稀少”,以致康熙“憮然曰:“吾二十年之久,始得获一满洲士卒之用,何可不厚恤也?”

8月17日,吴三桂偏偏在这个当口上去世。接到周帝驾崩的消息,前线的胡国柱、马宝大惊,为了在未来*治遗产争夺战中占领有利位置,无心作战,竟置必克的永兴不顾,草草收兵。

从此,将汉人从编发旗装的统治下解放出来,驱逐鞑虏的机会,要等到年的武昌起义了。

吴三桂和朱棣最大的不同在于,朱棣很早就有异心,从少年时代起,朱棣就不断对外宣称,自己是马皇后的嫡子。这个谎言意味深长,因为在他所处的时代,血缘是最有力的理由,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。在几十年之后,他起兵篡位时,这个谎言使他理直气壮。

朱棣自始至终的目标就是皇帝,并且为此不断做着准备,招贤纳士,打造兵甲,控制舆论,树立人设,最终成就大业

而吴三桂的人生目标是什么?割据一地的*阀头子,在辽东时是这样,给清朝打工时还是这样,逍遥王爷当不成起兵造反,仗打到一半,形势大好之时不速战速决,直取京师,反而停下来谈判,只要你继续让我当逍遥王爷,我就打了。这不是智障行为吗?

吴三桂造反为什么失败就这格局,岂能成事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