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标题:散文做一只鸟儿 http://www.cuiniaoa.com/hgfz/6905.html年,李荆芳参*入伍;年,儿子李兰亭参*入伍;年,孙子李玉功参*入伍;年,曾孙、曾外甥参*入伍……一家子有一个人当兵,已是让人骄傲的事,而李荆芳一家四代人参*,前后跨越大半个世纪,他们情系国防的事迹在当地也传为佳话。8月29日,记者来到孙家集街道西屯村,96岁的李兰亭正在跟儿子李玉功下棋。听记者说起此行的目的,精神矍铄的老人瞬间打开了话匣子。“我父亲当兵,我当兵,儿子当兵,孙子、外甥也当兵,我们家四代人参*入伍,这是我们整个家族最值得骄傲的事。”老人放下棋子,跟记者认真说起了他的从*经历。
“这辈子最自豪的事就是跟*走”
翻开李兰亭的*旅生涯,不难理解老人的从*报国情怀。李兰亭的父亲李荆芳(后改名李金山),加入八路*8支队机炮连,后加入中国共产*,跟随司令员马保三在战场上浴血奋战,在临沂一带留下了战斗足迹。年12月,我*精兵简*,李荆芳回到家乡,担任农救会主任,以另外一种方式为抗日做贡献。受父亲影响,李兰亭年参*入伍。年9月,部队在侯镇仉家庄收秋粮时,遭遇敌*抢劫。李兰亭所在的区中队武器装备落后,不是敌人的对手,于是部队决定转移。李兰亭带领3班负责掩护,战斗中,李兰亭被一颗子弹打中。眼看敌人就要追来,为了不拖累大家,作为班长的他让其他战友先走,自己打算拿着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。但班上的战士将他强行背走撤退,救下了他的命。很快,侯镇联防大队派来增援部队,打退了敌人的进攻。70多年过去,当年战场上的那颗子弹,仍然留在老人的体内。老人自豪地说:“这是枪林弹雨时代留下的最好见证。”后来,李兰亭加入华东野战*,继续参与到解放福建、上海等地的战斗中。年,李兰亭回到家乡,继续为村庄发展做贡献,他教过学、到东北支过边、在村里干过会计……哪里需要就去哪里。“听*话、跟*走,这辈子我庆幸走对了路,现在*领导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,逢年过节还来看望,我们真是从心底里感激!”李兰亭说,他对现在的日子很知足,生活有保障,看病能报销,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,都得感谢*和*府的关怀。
“子孙参*报效国家是我最大的心愿”
“你们兄弟两人,应该有人去当兵报效祖国。”年,李兰亭对两个儿子说。李玉功作为李兰亭的大儿子,年应征入伍,成为一名义务兵。一样的信念,一样的追求。当时,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,李玉功有个愿望——像父亲一样上战场打敌人。于是,他在部队加强*事训练,射击、打靶样样出色。同时,作为通信兵的他,通过加强专业学习,受过3次嘉奖,并多次获得“技术能手”称号。遗憾的是,李玉功一直没能被派往战场,这也成为他心中的一份遗憾。李玉功的儿子李洪旭,从小便听着曾祖父、祖父、父亲的战争故事长大,受家庭影响,他从小便萌发了从*的信念。年,李洪旭高中毕业后也参了*。在青海格尔木,李洪旭当了一名交通武警,在海拔多米的高原上,跟随部队负责项目建设。由于他工作负责、认真细心,项目部的测量、工程收料、保管等工作都交给了他。李洪旭也因表现出色,当年便入了*。当兵两年期间,李洪旭所在的部队搞了不少工程建设,离开部队前,当地老百姓为了表示感谢,把代表最高荣誉的哈达围到李洪旭及战友的脖子上。李洪旭说,那是他最光荣的时刻。如今,李兰亭老人已是96岁高龄,四代同堂。当记者问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,他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让后代们继续当兵、报考*校,为国家多做贡献,为人民多做贡献!”(寿光日报记者付惠敏通讯员纪建斌)
来源:《寿光日报》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