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宝

首页 » 常识 » 诊断 » 中国第一收藏家,他曾抢救无数国宝墨雅菲
TUhjnbcbe - 2024/4/6 14:48:00

这人,曾是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,

耗尽了大半生积攒的万贯家财,一心只为收藏,

可收藏了半辈子的宝物,最后被他悉数捐给了故宫。

真是非常人也。

他住的宅邸那可是京城一绝。

就连收藏家马未都都感叹道:“在北京城这样大的四合院搁今天,光拆迁,就得三个多亿。”

此人就是直隶总督张镇芳之子,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之侄,张伯驹。

他以收藏修身、起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
(图1)

01

张伯驹算是个传奇人物,而且他有两个父亲。

光绪二十四年年3月14日,张伯驹出生于河南项城,7岁那年,被生父张锦芳,过继给伯父张镇芳。

张镇芳是个进士,他是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之内弟,清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,而且开办了中国最早的官商合办的盐业银行。

民国元年,父亲去河南任都督,张伯驹被送入河南陆军小学读书。

他7岁入私塾,9岁能写诗,素有“神童”的赞誉,张镇芳也非常喜爱这个儿子。和许多孩子一样,张伯驹的成长经历也让父母操碎了心,而且这位富二代很有主见乃至他的行为常常离经叛道。

年,18岁的张伯驹进入袁世凯的陆军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,从此进入了军界,先后在曹锟、吴佩孚、张作霖等部任职。

20岁时,他从袁世凯的陆军骑兵科毕业,

活在乱世,家里人是想让他做军官的。

可张伯驹,就是看不惯官场的腐败,觉得做军人是一种“耻辱”。

于是,他毅然脱下军装。

一心寄情于艺术,

写诗作画,看戏唱曲。

(图2)

得空便背着手去书画行里闲逛,只要看中,再贵也一定要买下来,他经常会为收藏名品一掷千金。年,张镇芳怕他玩物丧志,硬是安排他去自己的银行挂职,可张伯驹在此上班,赚钱的方法没学下多少,反倒是走上了“败家之路”——把钱都花在了收藏字画上。

而且,这下便一发而不可收拾。

因此,母亲整日在家哀叹:“让你做官你不去,让你开银行不好好开,就知道乱花钱买字画!”

外人眼里,他可不就是个地道的“败家子吗?”

母亲嫌他不务正业,那真是恨铁不成钢,气的直嚷嚷:

“除了花钱鼓捣这些诗词字画

你还会什么呀?”

女儿回忆说:

“我父亲看准的古董从不还价,只说你什么时候来取钱就可以了!”

2

那年月,每年张伯驹被父亲派去上海查账,他顺便都会去一些风月场所活动,

在这里,张伯驹遇到了相濡以沫、白头到老的伴侣——潘素。

潘素生于姑苏,祖上有人曾做过宰相,到她父亲这一辈时,家产已被挥霍的差不多了,生活勉强为继。

幼年时,家境还不错,母亲为她请各地名师,教潘素学音乐、书画。

13岁那年,亲妈病逝后,后妈就把她送到了青楼。

由于童子功底扎实,她琴棋书画样样通,不仅红遍整个上海滩,还落了个“潘妃”的美誉。

刚好有那么一天,张伯驹查完账目,约朋友喝酒,

正好是潘素登台奏曲弹唱,张伯驹看她样貌俊秀,忙问身边的人:“台上这人是谁呀?”

当他得知台上的,就是“潘妃”后,张伯驹如同发现了稀世之宝一样,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娶潘素。

作为民国四公子之一,风流倜傥的张伯驹,很快就获得潘素的芳心。

当时的潘素,已被一名很有权势的国民党中将看中,当他得知张伯驹也有意潘素之后,便命人把潘素软禁了。

无奈强龙压不过地头蛇,张伯驹便心生一计,买通了看守,连夜将潘素带回北京成婚。

(图3)

婚后,张伯驹深感潘素的聪慧,

又请人教潘素画山水画,二人琴瑟和鸣一辈子。

对于张伯驹收藏字画的爱好,潘素知书达理,她一贯选择支持。

张伯驹也因此更加醉心于名家字画。

03

让张伯驹掉进收藏巨坑的,就是著名的康熙皇帝御笔《丛碧山房》。

那是年的一天,张伯驹去北京西河沿的盐业银行办事,

半道儿上,他拐进了琉璃厂的一家古玩字画摊儿闲逛。

一件柳体风格、清秀端正的书法作品“丛碧山房”立刻吸引了他的眼球。

伙计取下写着“丛碧山房”的横幅,这四个字写的苍劲飘逸

张伯驹一边暗自赞叹一边看落款。

这一看,心里吃了一惊,没想到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,底子残破,还缺损个“房”字,反复推敲后他立马收了,还好这个条幅也并没花多少银子。

就这样,30岁的张伯驹开启了他的收藏之门,购得人生的第一件藏品。

由于他特别钟爱这几个字,张伯驹还把自己居住的“弓弦胡同”直接改成“丛碧山房”。

且看他的“三十而立”,他说:

“我30岁开始学书法30岁开始学诗词

30岁开始收藏名家书画

31岁开始学京剧”。

如果仅仅把收藏作为一个爱好也就罢了,

可他把藏品看的比命还要紧,因此还惨遭绑架。

04

说来也奇怪,那天早上,寄居上海的张伯驹正要出门办事,迎头走来三个大汉,二话不说绑了张伯驹便走。

随后,潘素接到了电话,绑匪称:没有万,就等着收尸吧。

这可急坏了潘素。

正当她准备变卖字画赎人之时,经多方调停,潘素终于见到了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张伯驹,

而张伯驹见到潘素后,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:

“宁死魔窟,也不得变卖!”

这事儿僵持了近八个月,张伯驹冒着被“撕票”的危险,却始终不肯变卖一件藏品。

后来,绑匪怕事情闹大了,就把张伯驹交给了上海当地的一个伪军头目,

最后绑匪将赎金降到40万,家人多方筹借,才把张伯驹救了出来。

被救出来以后,张伯驹担心自己留在北京的“宝贝”被日本人抢去。

北平沦陷的时候,他就让妻子潘素将这些字画,全都缝进了被子,一路上潘素都提心吊胆的,万幸的是,总算带出了北京。

张伯驹认为,这些藏品除了它们自身的艺术价值,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,即使丢掉自个的性命,反正说啥也不能落入外国人手中。

05

有一年,张伯驹听说道光皇帝的曾孙溥儒,把西晋陆机的《平复帖》转卖给洋人。

《平复帖》是陆机真迹,而且还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手迹,素有“中华第一帖”的美誉。

(图4)

之前,这位溥儒就曾将国宝级画作,唐代著名画马高手韩干的代表作《照夜白图》,卖给英国人,张伯驹听到后气得跺脚。

如此无价之宝,一旦流失海外,后果不堪设想!

所以,当他听到溥儒又要转售陆机的《平复贴》时,忙找溥儒商买,而溥儒一开口就是20万,张伯驹虽说年轻的时候巨有钱,可自从踏上收藏之路后,一路玩命烧钱,所以眼下这20万着实也拿不出来。

直到年,当张伯驹得知溥儒的母亲病危,他二话不说,就借出一万块大洋,这事令溥儒感动不已。

后来,在旁人的撮合下,溥儒才最终答应以4万大洋的价钱卖给了张伯驹,为中国保住了这一无价之宝。

06

年,日本战败,溥仪从故宫带走的大量珍贵文物,流落古玩市场。

古董商人马霁川,在北平将要拍卖的一幅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,即素有“天下第一画卷”之称的珍品《游春图》,也在其中。这幅画布局得当,运笔细腻,乃隋代著名画师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。

(图5)

当时故宫也正在收购民间珍品,张伯驹闻言之后,便请求故宫买下这幅传世名作,以免流失海外。

中介马宝山张口要价两黄金,故宫也拿不出这么多的银子,只好作罢。

卖方代表李卓卿也做不了主,原来这《游春图》并非马霁川一人所有,而是六股所有,卖家自然是想卖个好价喽。

同时,洋人也有意购买此画,张伯驹忙撂出狠话:

“此卷有关中华民族的历史,万万不能出境。

如果有谁为了多赚金子,把它转手洋人,谁就是民族败类,千古罪人!我张某决不会轻饶了他!”

于是张伯驹决定自己买它,

但此时的张伯驹,哪里能凑得出这么多钱?!

他已耗尽万贯家财。

于是,他把心一横,咬牙又卖掉了几处私宅和妻子的首饰,

拼了身价性命也要守护国宝。

弓弦胡同1号是张伯驹最喜爱的宅院,这里雕梁画栋,花草繁茂,

后更名“丛碧山房”。

为了凑够买画的钱,张伯驹只好变卖了弓弦胡同的宅子,而这个宅子曾是大太监李莲英的宅院,后由张伯驹花重金买下,这所宅院是仿颐和园排云殿规模而建。

占地15亩的丛碧山房:“有四五个院子,花、果树、芍药、牡丹都有,还有好几个会客厅、长廊”。

购房时,爱好院子的张伯驹特别要求,将原先最好的园艺工人留着,继续打理西府海棠等院内花木。

正是这所价值不菲的宅院,这时也被他拿去换了一幅画《游春图》。

马未都曾感叹说:“这宅子搁在今天,光拆迁,就得三个多亿。”

听说张伯驹为了抢回国宝《游春图》而且还要卖掉这所宅院,很多人都为他不遗余力抢救国宝的精神感动,

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知道此事后,决定以2.1万美元买下此宅,等一拿到钱,张伯驹便立刻前往马霁川处买画,最终以两黄金购得《游春图》。

后来,南京总统府差人来买,说出两黄金买下《游春图》,

张伯驹一口回绝:“伯驹旨在收藏,贵贱不卖,恕君海涵。”解放后,这些宝贝,却都被他捐献给了国家。

当有人问起,为什么会无偿捐献这些绝品时,

他说:

“不知情者,谓我搜罗唐宋精品,不惜一掷千金,魄力过人。

其实,我是历尽辛苦,也不能尽如人意。

书画皆古人性灵之所托,吾族文化居世界之先位,真可睥睨外国。”

新中国成立后,盐业银行公私合营,张伯驹从公司退出,任文化部顾问。

年,58岁的张伯驹把收藏了大半辈子的心血,大量国宝级字画,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。其中有:

西晋陆机《平复帖》、隋展子虔《游春图》、唐李白《上阳台帖》、唐杜牧《赠张好好诗》、宋范仲淹《道服赞》、宋蔡襄《自书诗帖》、宋黄庭坚《诸上座帖》、元赵孟《千字文》等8件“宝贝”。

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、国宝中的国宝!

每一件都是绝无仅有的珍品,珍品中的极品!

每一件都是博大精深的国粹,文明中的魂魄!

当政府意欲奖励张伯驹20万元时,他却婉言谢绝了,

他只答应收下了一张文化部颁发的奖状,文化部长茅盾亲自颁发褒奖令。

(图6)

07

年轻的时候,张伯驹就曾跟京剧大师余叔岩学过戏,

为了发扬“国粹”,张伯驹还创立了“国剧会社”。

年,张伯驹40岁生日,他组织了包括杨小楼、王凤卿、陈香雪等一大帮名角,举办了河南旱灾筹款义演《失空斩》。

随后,抗日战争爆发,这次义演被称为“艺坛最后一次绝唱”。

建国后,张伯驹拉了帮老艺人排演戏曲《马思远》,

没想到却被扣上了封建余孽的帽子,打成“右派”。

陈毅得知此事怒斥:

“张伯驹一个读书人,为国家捐了那么多东西,怎么可能是右派!”

但张伯驹并不恼怒:“戴什么帽子,我倒无所谓,一个渺小的凡人,生死得失,无关大局。但要说我反动,实在是有些冤枉。”

陈毅还赋诗一首给他:

大雪压青松,青松挺且直。

要知松高洁,待到雪化时。

60岁时,张伯驹被划为右派分子,在吉林省博物馆工作。

69岁,张伯驹被打成现行反革命,送往农村插队,却因年龄太大,被拒收。

晚年的张伯驹夫妇只能靠亲友救助勉强度日。

08

年阴历正月十五,元宵节的大红灯笼挂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。

张伯驹因患感冒,医院。

(图7)(张伯驹生前最后一张合影)

入院后,张伯驹被安排进了一间8人病房,寒冬之中,病房嘈杂,条件十分简陋。

潘素便向医生提出,能否换一间人少一点的病房,医院一口回绝,理由是:不够级别。

84岁的张伯驹虚弱地躺在病床上,目睹着一个个病人的死,情绪十分低落,医院提出请求,又再次被回绝。

当时,张伯驹的学医院门口叫骂:

“医院知道张伯驹是谁吗?

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,足够买医院!”

张大千的孙子前去探望,握着他的手,默默地流下眼泪。

两天之后,张伯驹的病情急转直下,成了肺炎。

遗憾的是,就在上级领导的批文下达的前一天,年的2月26日,张伯驹停止了呼吸。

追悼会上,经济学家千家驹感叹道:

“我参加八宝山追悼会不知道多少次了。很多人悼辞上无一例外地写着‘永垂不朽’。依我看,并非都能永垂不朽,真正不朽者,张伯驹是一个。”

他,富不骄,贫能安,宠辱不惊的境界,

优雅恬淡,格局之大,后人无人能比。

(图8)附▲张伯驹书画作品

刘海粟先生曾言:“丛碧词兄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。从他广袤的心胸,涌出了四条河流,那便是书画鉴藏、诗词、戏曲和书法。堪称京华老名士,艺苑真学人。”

也有人说:“张伯驹先生是当代文化高原上一座寂寞的孤峰,这样的人不会再有了。”

如今,他就像一页旧报纸,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。

时至今日,请记住他的名字,我们永远的先生——张伯驹!

(文章由墨雅搜集整理、砍柴书院编辑丹尼尔李指导)

墨雅:nlp导师、一对一教练,富书、砍柴书院专栏作者,读有趣的书,追好看的剧,写走心的文字,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!

1
查看完整版本: 中国第一收藏家,他曾抢救无数国宝墨雅菲